在新形成的裸地上,很快会有少数种的植物生长;植物生长过程中,也改造其生长的土壤、水分等环境条件,从而有更多种类的植物在此生长,直至形成稳定的植被。
在稳定的植被中,不一样的种类的植物群体,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,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,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。气温越高、降水量越多的地方,植被高度越大,植物种的数量越多,垂直结构越丰富。
③光照强度对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、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;不同光质对植物色素形成、向光性、形态等影响不同
⑤风是植物花粉、种子和果实传播的动力;风还能促使环境中氧气、二氧化碳和水汽均匀分布,并加速它们的循环,形成有利于植物正常生活的环境;风会使植物变形(2)地形
3、植被对环境的影响(1)气候:调节温差;增加蒸腾,提高空气中水分含量;调节大气成分;防风固沙(2)地形: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,改变地貌形态;保持水土,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,减少侵蚀地貌的形成
(3)土壤:减少土壤侵蚀;改良土壤性质;促进土壤形成(4)水文:涵养水源;减少含沙量;增加下渗;减缓地表径流;削减风浪,保护堤岸(5)生物:繁衍物种,增加生物多样性(6)城市:净化空气;美化环境;吸烟滞尘
5、森林的分布及类型(1)分布: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、半湿润地区。森林植被类型多样。热带的森林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,温带分布着多种类型的森林,如常绿阔叶林、落叶阔叶林、亚寒带针叶林等。
①热带雨林:分布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,终年高温降雨丰沛。植物全年旺盛生长,森林呈深绿色,植物种类丰富,垂直结构较为复杂,藤本植物、附生植物数量丰富。各月都有花开。常见茎花、板根等现象。
②常绿阔叶林:分布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干季,夏季炎热多雨,冬季温和且无明显。森林常绿,乔木多革质叶片,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。与热带雨林相比,垂直结构较简单,藤本植物、附生植物较少,少板根和茎花现象。
③落叶阔叶林(夏绿林):分布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,夏季炎热或温暖,生长季节达4-6个月,冬季寒冷并延续3-4个月,降水适宜。乔木叶片宽阔,春季发叶,秋冬季落叶。
④亚寒带针叶林: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,夏季短促、温和,冬季漫长、寒冷。以松、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,树叶缩小为针状,以抗寒抗旱。
6、草原与荒漠(1)在热带和温带,当水分条件不能够满足森林生长时,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,即草原;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,则形成荒漠植被。(2)类型
①热带草原:分布于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,全年高温,分干湿两季。湿季降水丰沛,干季为4-6个月,降水稀少。湿季植物生长旺盛,草原葱绿,干季草类枯黄。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。
②温带草原:分布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,夏季温暖,冬季寒冷,气候干燥。草原夏绿冬枯,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,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。
③荒漠: 分布于气候干旱的热带和温带地区,气候干旱,降水稀少。以旱生的灌木为主,植被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;也有些非早生的短生命植物,当迎来合适的降水,即能完成生命活动周期。
①人烟稀少,人类活动强度小,干扰少②森林、草原减少,污染加剧,食物减少,栖息环境遭到破坏
①多条河流入海(湖)、寒暖流交汇(上升流、水温变化明显),底层海水上泛,营养盐类丰富,浮游生物大量繁殖
10、土壤的颜色和质地(1)土壤: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,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,由矿物质、有机质、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。野外对土壤的观察,一般从土壤颜色、土壤质地、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。
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。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,如黑土、红壤等。
②黄土:土层深厚,但有机质含量不高,缺磷少氮,还有不少盐碱地、沙地。需要增施有机肥,补充磷肥、氮肥,防治水土流失,综合治理旱、涝、碱、沙。
③红壤:铁、铝成分较多,有机质少,酸性强,土质黏重,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,需要增施有机肥料,补充熟石灰加以改造。
④紫色土:自然肥力高,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,酸碱条件适中,可在风化母岩上直接刨耕引种。
⑤水稻土:在人类生产活动(长期种植水稻)中形成的特殊土壤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,较肥沃,多呈青灰色。
①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、砂粒、粉粒、黏粒等。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,称为土壤质地。
②土壤质地的分类:大体上分为砂土、壤土和黏土、在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。
a.砂土:砂粒占优势,大孔隙多、毛细管孔隙少,通气、透水性强,蓄水、保肥性能弱,易耕作。
b.壤土:所含的砂粒、粉粒、黏粒的比例适中,通气、透水性良好,蓄水、保肥性能强,是理想的土壤质地。
c.黏土:黏粒占优势,通气、透水性良差,蓄水、保肥性能强,质地黏重,不易耕作
11、土壤剖面结构(1)土壤剖面: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,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、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。(2)森林土壤剖面:在自然土壤中,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,从上到下大体上分为有机层、腐殖质层、淋溶层、淀积层、母质层、母岩层。
①枯枝落叶层、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(有机层):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。
③淋溶层: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,本层矿物质淋失,颜色较浅。
④淀积层: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、积累,质地黏重、紧实,呈棕色或红棕色。
(3)耕作土壤剖面: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。耕作土壤剖面从上到下大体上分为耕作层、犁底层和自然土层。
12、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(1)成土母质:岩石的风化产物,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,称为成土母质。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,影响土壤的质地。
①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。②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;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。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。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、水和大气中的氮、磷、钾、钙、镁、硫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,储存在生物体内,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,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。③生物循环促进土壤形成:植物、动物、微生物的综合作用,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,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,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。
①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、降水量呈正相关,因此,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。
②与干冷地区相比,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,土壤黏粒比重高。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,而干旱、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。
③举例:亚马孙河流域因高温多雨,自然土壤失去热带雨林保护时,有机质快速分解,营养元素被淋溶。
①由于温度、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,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,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。
②从山顶到低平洼地,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,依次分布着砾质土、砂土、壤土和黏土。
④平坦地方: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较慢,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、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。
(5)时间: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,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,土壤层越厚,土层分化越明显。
①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:培育出一些肥沃、高产的耕作土壤,如水稻土等。②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:造成了土壤退化,如肥力下降、水土流失、盐渍化、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。
13、土壤的功能(1)土壤处于岩石圈、水圈、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,是一个开放的系统,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,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。(2)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,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;土壤本身也是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和营养来源。(3)土壤具备极其重大的蓄水、保水功能。土壤水是陆地水体的一部分。大气降水的一部分储存在土壤中,既有实际效果的减少地表径流量,又可以持续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。(4)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。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;人类饲养动物,也主要以植物为饲料。
①前提:有些土壤,不适于种植农作物,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,不能够满足耕作的需要,人们就会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。
②举例: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;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通过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的方式,对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。(2)种养结合:常用方法有休耕、种植绿肥、作物轮作、广施农家肥等,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。
在高山地带、冰川侵蚀区以及干旱气候地区,岩石因受到温度和压力变化的影响而发生破裂,所形成的碎石广泛覆盖在地表,此现象通常被称作石海或石河。主要由大量的岩石碎片与碎屑构成,这些碎片和碎屑源于岩石在物理与化学风化作用下的裂解。
冻融作用:在寒冷天气特征情况下,水分渗入岩石的裂缝之中,随后结冰并发生体积膨胀,进而导致岩石发生开裂。
热胀冷缩:岩石中蕴含的各类矿物因具有不一样的热膨胀系数,在温度发生波动时,不同矿物之间可能因热胀冷缩不均而产生裂缝,最终造成岩石的破碎。
风化作用:岩石长期暴露在多变的天气特征情况下,受到温度、湿度、风力、水流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,经历物理与化学风化过程,逐渐裂解为碎石,进而形成石海这一自然景观。
生物作用:植物的根系生长以及微生物的活跃活动,亦可能对岩石产生机械性的作用力,从而加剧岩石的破裂与风化过程。
河北省北大山石海坐落于承德县北大山林场境内,其东侧毗邻平泉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,距离承德市区约78公里。这片石海位于北大山半山腰的峡谷之中,由数以万计的岩石共同构成。这些岩石形态各异,犬牙交错,层层叠叠地铺展在方圆7万平方米的山坡上,形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自然画卷。各类象形石栩栩如生,形态逼真,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上的冲击力,极具观赏价值,展现出一幅壮观的山川画卷。
资料来源:《河北承德县北大山公园石海奇观的成因及地学旅游初探》,作者:李成祥,张绪教,殷志强,曹静,邵海,田钰琛,彭超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
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铜钹山镇铁山村也有一处“石海”景观,当地人称为“冰川遗迹”,依据是有专家考证,这片“石海”为第四纪冰川时期形成的冰碛石,距今已200多万年。如果仅从现存的石海规模和北大山石海森林公园石海对比,本人趋向于认为铁山村石海是巨大砾石的风化物堆积物,而非冰碛石。此观点仅为个人看法,并未获得任何学术上的支持或证实。
(2024届南昌三模)河北省北大山石海森林公园距承德市78 km,距首都北京仅250km,东接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,北靠内蒙古道须沟森林探险区。公园平均海拔1700m,最高峰为南天门,海拔1755 m。公园内森林覆盖率超过67%,植被盖度在90%以上,是著名的避暑胜地。
北大山石海森林公园内出露有大量砾石堆积体,从高空中俯瞰犹如砾石的海洋,故被人们称之为“石海”。砾石分布在沟谷底部,簇拥堆叠,之间无其他物质填充。砾石大小不一,磨圆极差,无明显的冰川搬运特征。沟谷砾石底部有一条河流,四周有高大的山体基岩,基岩的岩性与石海砾石的岩性完全一致。
北大山石海地区构造运动活跃,发育有较多数量的断层。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,巨大砾石本应该埋藏在地下,砾石的出露得益于全新世以来,承德地区降水量丰沛且气温主要在0℃上下波动。在这种天气特征情况下,基岩所遭受的冰劈作用和砾石的垂直分选速度极快。
北大山地区构造运动活跃 (1分),使得基岩破碎内部发育大量节理 (1分);
当砾石间摩擦力不及砾石自身重力时,崩塌至基岩下部 (1分),砾石受河流短距离搬运至河谷积累形成石海 (1分)。
气温降低,砂砾石间孔隙由于水的冻结而增大 (1分),砾石被迫向上抬升 (1分);
气温回升,因砂石和砾石的热导率不同,砂石中的固态水先融化 (1分),泥沙物质填充进去 (1分),导致砾石无法回到结冰前的位置 (1分)。如此反复,岩块逐渐出露地表。
注: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、中学地理研究、中学地理课、匠心地理、轻轻松松学地理、高考地理、讲地又讲理、老丁侃地理、星球地理、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,在此一并致谢!若引用不当可以每时每刻文末留言联系标注明确来源或删除,点击阅读原文,获取更多内容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仰望U8为什么1月销量1600多辆超越卡宴,5月份仅仅卖掉608台暴跌?
太难了,2024年大学生就业率崩了?毕业生1179万,就业率不足20%
选手机很难吗 巨简单好吧 标准答案就那么几个 帮兄弟们做单选 就挺好 别把简单的事搞复杂...
与中坚力量共成长,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
三星 Galaxy Buds3 和 Buds3 Pro 在正式亮相前获得 BIS 认证
铠侠PCIe 5.0 SSD集体亮相:RAID认证 AI性能加速25倍!
读取超7100MB/s最高仅51度的长江存储PC411 SSD!雷神MIX PRO迷你机评测